患得

没有一点用

《单行道》 
本雅明 著 
王才勇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P50-55

禁止张贴! 

按:本雅明在下一篇(《第13号》)的题记中引用普鲁斯特的话:“十三——专注于这个数字使我感到一种无以抵御的快感。”(P56) 

作家写作技巧十三则 

Ⅰ.任何想着手写作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的人都应该善待自己,每写完一点都不要克制自己任何对继续写作不会有不良影响的看法。 

Ⅱ.如果你愿意,可以去谈论你已写完的东西,但是当作品还在写作的过程中时不要对它加以评论。以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每一种满足都将妨碍你的写作速度。如果遵循这个原则,不断膨胀的与人交谈的欲望最终会成为完成作品的一种动力。 

Ⅲ.在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接触日常平庸的事情。伴随着慵懒声调而处于半放松状态有辱身份。相反,有练习曲或者刺耳声音的陪伴会像深夜被感知到的寂静一样对写作来说意味深长。如果说后者使内在听觉变得敏锐,那么,前者就是这样一种文体的试金石,该文体的出现本身就能埋葬那些外在的声音。 

Ⅳ.不要随意使用写作工具。刻板地坚持使用某些纸和笔墨是有益处的。不要奢侈,但是必须保证这些器具充足。 

Ⅴ.不要让任何一种思想隐名埋姓地流逝而过,要严格在小本子里记录下你的每一个思想,就像当局登记外国人那样严格。 

Ⅵ.让你的笔不要追随灵感,这样,灵感反而会被磁力吸引般地自己走进你的笔端。你越是审慎地对是否马上写下某个想法持犹豫态度,这个想法就会发展得越成熟地走向你。说出的话语征服了思想,但写出的文字支配着思想。 

Ⅶ.永远不要因为你没有什么可写了而停止写作。写作是一种文学荣耀的命令,只有在定死的时刻(进餐、约好的事情)或者在作品完成之时才能中止。 

Ⅷ.工工整整地抄写你已写好的东西,以此填补灵感的空白,直觉将会在这个过程中苏醒。 

按:本雅明在《中国古董》中谈及:“阅读一个文本时感觉到的东西与抄写该文本时感觉到的也不相同……单单被抄写过的文本就调遣着专心于该文本之人的灵魂,而单纯的读者决不会发现文本所开启的他内在自我的新方面……因为读者在他如梦般地自由翱翔的思绪领地依随的是那搏动着的自我,而誊抄文本者则任凭对自我的这种搏动进行调控。因此,中国誊抄书籍的实践就这样无与伦比地保全了文学文化,而那些誊本则是解答中国之谜的钥匙。”(P12-13)又参本篇第十二条:誊写的意义在于:誊写时注意力只是指向写得是否漂亮。 

Ⅸ.没有一天不会不写作——但要如此周而复始。 

按:庞德曾建议默温“每天写上七十五行习作”。本雅明在《标准时钟》中指出,“天才是勤奋”(P8)。 

Ⅹ.从不要将没有通宵达旦写作过的作品视为完美的。 

Ⅺ.不要在你熟悉的书房里写一部作品的结尾,你在那里找不到写作结尾的勇气。 

Ⅻ.创作的几个阶段:思想——风格——文字写作。誊写的意义在于:誊写时注意力只是指向写得是否漂亮。思想扼杀灵感;风格束缚思想;写作报偿风格。 

ⅫI.写成的作品是构想死去时的面容。 

用以抨击自命不凡者的十三个命题 

(自认懂艺术的批评家在自己的私人办公室里。左边,一幅儿童素描;右边是一个物神。自命不凡者:“整个毕加索可能也会自愧不如!”) 

Ⅰ.艺术家创制作品; 一般的人用展示来表现自己。 

Ⅱ.艺术作品只是附带地是一种展示; 没有任何一种展示会是这样的艺术作品。 

Ⅲ.艺术作品是一部杰作; 展示用于教育。 

Ⅳ.艺术品使艺术家学到了手艺; 展示造就了受众体。 

Ⅴ.艺术作品的造诣各不相同; 在介质方面所有展示都具有可化约之处。 

Ⅵ.内容与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是融为一体的:意义。 在展示中,内容绝对占主导地位。 

按:可参桑塔格《反对阐释》一文。 

Ⅶ.意义是体验出的; 内容是构想出的。 

Ⅷ.在艺术作品中,内容是观赏要抛开的一种负荷; 人越是沉入到某个展示中,该展示的内容就会显得越是凝重。 

Ⅸ.在艺术作品中,形式法则是核心; 在展示里,形式简直不予考虑。 

Ⅹ.艺术作品是复合性的:一种能量中心; 展示的创生力有待分析出。 

Ⅺ.在持续不断的观照下,一件艺术作品的效力会得到提升; 展示是出奇制胜的。 

Ⅻ.作品的阳刚之气在于攻击; 展示的中性立场给它以掩护。 

ⅫI.艺术家志在征服意义; 一般人躲在了内容后面。 

批评家技巧十三则 

Ⅰ.批评家在文学斗争中是战略家。 

Ⅱ.不能选择立场就应该保持沉默。 

Ⅲ.批评家与以往各个艺术时代的阐释者没有任何关系。 

Ⅳ.批评家必须说出艺术家的语言,因为文艺界圈子里使用的概念是行话,批评的呐喊只有变成行话才能被听见。 

Ⅴ.如果为之奋斗的事业值得的话,始终必须为党派性而牺牲“客观性”。 

Ⅵ.批评是一件道德方面的事。如果歌德判断错了荷尔德林和克莱斯特,贝多芬和让.保罗,那么,出错的不是他的艺术理解力,而是他的道德感。 

Ⅶ.对于批评家来说,同行是更高级的权威。不是公众,更不是后人。 

按:对“同行”持疑。 

Ⅷ.后人对于作者要么忘记要么喝彩。只有批评家对作者作出判断。 

Ⅸ.论战就是用书中的几句话去毁掉这本书。对这本书研读得越少越好,只有会破坏的人才会批评。 

Ⅹ.真正的论战对待一本书的用心就像食人肉者精心为自己备好了一个婴儿一样。 

Ⅺ.批评家与艺术感染格格不入。在批评家手里,艺术作品是精神战斗中闪光的利剑。 

Ⅻ.批评家的艺术简而言之:凸显口号而不背叛思想。无以胜任的批评推出的口号将思想当作时尚贩卖。 

ⅫI.公众必须不断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要让他们永远感到批评家是他们的代言人。 





附录(P56-58): 

第13号 

十三——专注于这个数字使我感到一种无以抵御的快感。 
——马赛尔.普鲁斯特 

封得很严实的一本书,还没有人打开过,反正等待着成为使先前几卷书的红色切口流出鲜血的祭品;插入一件武器或裁纸刀,以实现对它的占有。 
——斯蒂芬.马拉美 

Ⅰ.书籍和妓女都能被带上床。 

Ⅱ.书籍和妓女使时间交叠在一起。她(它)们将夜晚当作白天,将白天当作夜晚。 

Ⅲ.没有人会看到时间的分分秒秒对书籍和妓女来说都极为宝贵。但与她(它)们的近距离接触就会发现,她(它)们是多么怜惜时间地对待我们的。在我们深入她(它)们体内去时,她(它)们却在暗自点数着分分秒秒流过的时间。 

Ⅳ.书籍和妓女之间总具有着一种对对方的不幸爱恋。 

Ⅴ.书籍和妓女都是各自的男人,这些男人以她们为生,同时也骚扰她们。就书籍而言,这样的男人是批评家。 

Ⅵ.书籍和妓女都对公众开放,都由学生去研读。 

Ⅶ.书籍和妓女:占有过她(它)们的人很少目睹过她(它)们的结局。她(它)们往往努力在凋零之前自行消失。 

Ⅷ.书籍和妓女都如此喜欢编造性地去讲述她(它)们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对此,她(它)们自己实际上往往并没有什么察觉。“出于爱”人们会数年之久地到处追随她们,有朝一日,她们那肥胖的身体会站在马路上兜客,而人们只为“研究生命”才在她们那里逗留。 

Ⅸ.书籍和妓女都喜欢在展示的时候转过身去。 

Ⅹ.书籍和妓女都有无数后代。 

Ⅺ.书籍和妓女——“老伪君子和年轻娼妇”。多少以前曾经是声名狼藉的书籍如今却让年轻人去学习。 

Ⅻ.书籍和妓女都当众争吵。 

ⅫI.书籍和妓女——书籍中的脚注在妓女那里便是袜子中的钞票。

   

2
评论
热度(2)

© 患得 | Powered by LOFTER